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125章齐鲁大地(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勤劳、朴实、强悍的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

从1937年10月3日,日军第十师团大举入侵山东,直到1945年12月27日,山东日军在济南正式签字投降,八年时间山东战区对敌作战2.6万余次,歼灭日伪军51.3万余人,占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歼敌总数的30%。

牵制的日军经常在3万人以上,最多时达4.5万多人;牵制伪军10余万,最多时达20余万人。

建立抗日根据地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其间山东人民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被杀害同胞89.5万,受害难民235万。

山东背负中原腹地,东面临海,与东三省及朝鲜半岛、日本相望,北接平津为京津门户,南连苏皖为华中要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铁路公路纵横,人民勤劳勇敢,兵源充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根据地在艰难中创建。

七七事变后,日军气焰十分嚣张,迅速占领平津,并于8月分数路向华北地区大举进犯。

10月初,沿津浦铁路南下,直逼山东境内,国民党第三路军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在黄河以北稍事抵抗后,率所属10万军队仓皇南逃,山东几成不设防地区。

12月,日军渡过黄河,沿津浦、胶济铁路南下、东进,济南、青岛及山东大部很快沦入日军铁蹄之下。

在此危急时刻,我党以黎玉为书记的山东省委就把坚持抗战的责任,独立自主地担当起来,并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精神,发出“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要求各地党组织迅速发动群众,抓住日军立足未稳、国民党溃逃、人民抗日情绪高涨的有利时机,组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当时,八路军的主力部队还没有到达山东,起义队伍仅以少数红军干部和地下党员,以及从监狱里出来的同志作为骨干,依靠平津和山东各地经过抗日救亡教育的学生及热血青年,收集了一些民间枪支并争取改造了一部分地方游杂武装。

从1937年10月到1938年5月半年多时间里,先后在冀鲁边、鲁西北、胶东天福山和蓬黄掖等县、黑铁山、鲁东、徂徕山、莒县、沂水、泰西、鲁南、湖西等地发动了10多起抗日武装起义,作战百余次,攻克县城15座,部队也发展到2万多人,在全省开辟了九个抗日游击活动基地。

初期的武装起义和游击作战使山东抗战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党中央加强指导,根据地快速发展。1938年5月国民党徐州会战失利,山东及华北大片国土沦陷,日军进攻矛头直指武汉。

党中央根据战局变化和山东工作的大发展,在实施战略部署上把山东的地位和任务突出、加重起来。

5月20日党中央派郭洪涛率领50名干部抵达山东。不久,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

6月边区省委制定了全省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并报中央批准。从此,山东开始了有计划地创建根据地的新阶段。

1938年11月底,党中央又派黎玉、张经武率160余名干部到山东,并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作为八路军总部直辖战略单位,统一指挥山东各地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纵队辖10个支队又3个团,共2.45万人,另所属地方武装1万余人。

从此,分散在山东各地的游击队成为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115师主力入鲁,根据地发展壮大。党中央根据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华北各根据地斗争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把山东摆在全国特别是华北敌后战场重点发展的中心位置。

根据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进山东。从1938年9月至翌年3月,115师先后分三批挺进冀鲁边、湖西、鲁西地区。

5月,罗荣桓、陈光率部由鲁西挺进鲁西南地区。

8月,党中央又派徐向前、朱瑞到山东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苏北地区八路军各部队。

八路军主力入鲁及一纵的成立极大地增强了山东人民的抗战力量。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至1940年底,山东八路军已发展到12万余人,其中山东纵队5.4万人,115师7万余人,约占当时我军总数的四分之一,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扩军整军任务。

并相继建成鲁西、清河、鲁南、鲁中、湖西、胶东、冀鲁边、滨海等八个根据地,人口约1200万,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

并胜利地度过了1941-1942年日军对我各抗日根据地多次实施的反复平行推进“梳篦”式“扫荡”和大纵深重重包围“铁壁合围”式“扫荡”以及更残酷毒辣的“拉网合围”式“扫荡”这段最艰难的岁月。

实行党政军统一领导,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从1943年3月山东纵队与115师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政军统一领导,主要任务是反“扫荡”、反“蚕食”、反伪化斗争。

1943年,日伪军继续扩大面上的占领,加紧对我根据地实施强力“扫荡”和“蚕食”。

各根据地的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和紧张。直到1943年年底才开始有了好转,但根本好转还是在完成了1945年五、六、七“三个月作战计划”之后。

这三个月主要是开辟胶济路东段的两侧地区,以扩大渤海和胶东两区,以及他们同胶济路以南地区的联系,再就是争夺临沂、费县,使胶济路以南的鲁中、滨海、鲁南地区完全连成一片。

我军越战越强。此时,主力部队发展到27万余人,接近当时我军总数的三分之一。民兵发展到50万,自卫团150万,除几个大城市和铁路沿线外,其余国土全部解放,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党员总数20多万。

并拥有一大批能够担当各方面领导工作的党政军干部,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中最强大的战略区之一。

承担为我党进军东北调兵的主要任务。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收缩南部防线,巩固华北及华中解放区,集中全力夺取东北,使之成为全国战略总后方。

党中央赋予山东的任务是:向北,以山东为主要兵源和出发地,抽调山东主力和干部抢占东北;向南,迎接华中局和新四军主力北移山东,把国民党沿津浦铁路北上的部队阻滞于山东以南地区。

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同志又致电山东分局:“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的任务,除各地派去的部队和干部外,中央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必须全力执行,越快越好。”

山东分局坚决执行中央号令,从1945年9月至12月,山东主力部队分9批先后从海路、陆路日夜兼程挺进东北。共6万余人,占赴东北主力部队总数的60%。

同时,另有3万基干团(即补充兵员)也赶赴东北战场。这样,山东进军东北的总兵力达9万余人。

同时,中央还电示山东给东北配备3个省的省级干部,并要求山东抽调大批干部到东北工作。

到12月份山东先后抽调包括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等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在内的6000多名干部赴东北开展工作,占赴东北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遵照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和部署,1945年9月新四军江南部队撤到苏皖边区,军部率部分主力北上山东,由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陈毅任司令员。

华中局转山东后,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华东局。这样山东解放区就成为华东地区党和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战略后方。

1946年1月,山东军区与新四军调入山东的部队组成山东野战军,下辖8个师共7万余人。

另外,山东军区所属部队又发展到22万余人。从此,山东解放区成为我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战略前沿阵地和主要战场。

山东抗日根据地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积累了雄厚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抗日根据地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且越战越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山东各级党的组织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入地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把抗日根基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