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87章 一杯敬河黄 一杯敬天苍(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孙策死后,孙权承掌江东。位子未坐稳,周瑜已从豫章郡鄱阳湖提兵回到吴郡。

孙权心中大定,对左右道:“公瑾既回,我心自安。”

君臣相见,一番叙谈方知,周瑜正于鄱阳湖日夜操练水军。闻孙策被刺重伤,连忙赶回。快到吴郡时,突闻孙策已亡,故星夜来奔丧。

待周瑜哭拜过孙策灵柩。吴太夫人以孙策遗嘱之语相告。

周瑜于灵前起誓道:“我与伯符名为君臣,实为兄弟,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

少顷,周瑜入内,行臣下之礼仪,拜见孙权。

孙权问道:“我今承父兄基业,心下惶惶不安,不知将以何策守之,还请公瑾教我。”

周瑜直言道:“自古以来,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伯符性如烈火,江东大族多有恨怨,表面虚以委蛇,其下暗流涌动。”

“为今之计,当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先稳定江东局势,再做图谋。”

孙权颌首道:“先兄临终前曾言:内事不决问子布,外事全赖公瑾决。”

周瑜连连摆手道:“子布乃是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辅佐将军,兴江东三世之基业。”

孙权大奇,“哦,不知公瑾举荐者为谁?”

孙策在时,麾下猛将一大堆,智谋之士却极少,这从平庸如张昭都能成为江东文官之首,就可见一斑。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孙策重武轻文;二是江东名士皆不愿投靠。

这个内情,孙权是知道的。

故而,听闻周瑜此时推荐人才,心下甚为好奇。

周瑜道:“此人乃是鲁肃鲁子敬,临淮东川人,胸有韬略,腹藏机谋。”

“其家极富,常有散财济贫之举。当年我为居巢长之时,率数百人过临淮,因军中缺粮,听闻鲁肃家有两囷米,便往求粮。鲁肃当即指其中一囷相赠,极其慷慨。”

“其性忠厚,平生好击剑骑射,现寓居曲阿。其友刘子扬约彼往巢湖共投郑宝,鲁肃尚在踌躇观望。今主公可速召请之。”

孙权大喜,“一事不烦二主,还请公瑾辛苦一趟吧。”

周瑜遂亲往曲阿,请来鲁肃。

之前,周瑜没有向孙策举荐鲁肃,就是考虑到孙策的性格,鲁肃必不会被重用,故而也就压了一手,打算晚几年再说。

没想到孙策突然身死。

鲁肃随周瑜来到吴郡,见过孙权。与之高谈阔论,终日不倦。

周瑜自回鄱阳湖练兵不提。

孙权见鲁肃无论是文韬武略、内政军务,或是胸襟气度、眼界见识,都远超于张昭。

对比之下,发觉鲁肃犹如皓月之明,张昭乃是萤火之光。

顿时就觉得张昭不香了,逐渐疏远了他。

之后,孙权每日留鲁肃在府上谈论国家大事。

这一日,众官散去后,孙权留鲁肃共饮,夜里同榻抵足而卧,半夜时分,孙权辗转无眠,问鲁肃道:

“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我承父兄余业,常思重任在肩,子敬可有良策教我?”

同样的问题,孙权不但问过周瑜,也问过张昭。

他深知“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的道理。是以,一个问题多问几个人,从中挑出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货比三家,才知道哪家的货最好。

这是他从小就展现出来的品性,稳重谨慎。

当时周瑜的答复是:“多纳良才,施行仁政,消除世家偏见,整合江东之力,而后再图其他。”

这是个很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答复,孙权很满意。

而张昭的答复是:“向北厉兵秣马待天时、向南安抚民生守江东。”这类听起来很厉害,实则假大空的话,孙权一听就觉得不靠谱。

当时麾下没有鲁肃,孙权还能与张昭交讨一二。

鲁肃来了之后,但凡张昭一开口,孙权觉得自己就能提前猜出后者要说些什么。总之,必定是一些不着边际,看似说了一堆建议,仔细一想,好像又什么都没说。

塌上。

孙权斜卧于内,望着鲁肃,做出洗耳恭听状。

鲁肃思索片刻,说道:“时至今日,天下局势已经逐渐明朗。河北大势已成,大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袁射不可骤然消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今乘北方有袁术阻隔,大将军一时鞭长莫及,应立即西进,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全据长江天险而守;然后建号于南,称帝于吴,以图天下;此乃高祖起家之道也。”

鲁肃给出的建议比周瑜的建议更加详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