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75章 直言遭贬(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第175章 直言遭贬

看见他清贫自苦到如此程度,看到的人都受不了了,但是他却不以为苦。有一个同学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从厨房打来饭菜送与他,他虽然感谢人家的好意,却坚辞道:“不是我不领情,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再食此粥?更何况今天吃了你的,明天他人再复如此,如之奈何?”

凭着这种精神和毅力,他在五年中苦读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通晓了《六经》要义,特别是以《易》经为专长,在应天府一带小有名气,引得许多学习儒经的人纷纷来向他请教、问业。

他原籍是苏州,就以苏州举子的身份参加了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天举办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后授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开始进入仕宦生涯,司理参军只是个从九品的曹官。

两年后即天禧元年(1017年),他晋升文林郎,权知集庆军(笔者注:集庆即古代的谯郡,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从八品。推官是国家的正式官员,借此机会他向朝廷申请恢复了原来的范姓,并改名仲淹,字希文,他一到任,就把母亲接到任所赡养侍奉。

四年以后,范仲淹调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盐仓监官,掌管盐税。又过了两年,他从盐监任上升迁为大理寺丞,正八品,从这时起他成为京朝官。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于天圣四年(1026年)亡故,他将母亲葬于河南府(今洛阳)河南县,因母丧去官。次年,范仲淹为母亲守孝寓居在南京(笔者注:南京是北宋四京之一,即今河南商邱,为应天府治所所在地)。

大臣们听了他的身世简况,一个个默不作声,他们既佩服他的吃苦精神和毅力,又从心底产生深深的畏惧,他们被这个卑微官员的气势震住了,他能自苦如此,一旦抓到别人短处也绝不会手软。他们到底是官场老手,没有看走眼,别看这会儿只是个小人物,十几年后他就在大宋政坛上叱咤风云,声誉令万民景仰,西贼胆寒。

从他金榜题名到今天这一鸣,其间整整十五年,仍然只是个八品官员。但是,范仲淹可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他这一鸣,最先吓坏的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大人物。

“还政”,这个字眼太敏感了,一经挑明,牵动了朝廷上下多少人的神经,最先反应过来的就是知谏院晏殊。晏殊担心的是范仲淹的这把火会烧到他的身上,范仲淹是他保荐担任秘阁校理的。

谏院是专门给皇帝挑毛病的机构,晏殊这个谏院首领努力在皇上和太后之间保持平衡,对“同知国事”从没说过什么。可是,他举荐的人却突然发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晏殊授意的,即便没人那么想,举荐人也有失察之罪,这可把他吓得不轻。

范仲淹寓居南京时,晏殊当时正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任知州,他听说辖区内有个叫范仲淹的人是个人才,就亲自上门聘请他,请范仲淹主持应天府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